< 返回新闻公共列表
爱立信与硅谷联手,能做什么?
发布时间:2013-09-23 00:00:00
文/李瀛寰
在硅谷几乎能找到全球所有重要科技企业的身影,无论是总部在欧洲的爱立信等电信巨头、还是中国的华为、韩国的三星以及总部在美国其它地区的本土企业,无一不在硅谷落户。
硅谷早已经是全球科技产业的心脏,这毋庸置疑。相比于“到硅谷去”,众多外来企业到了硅谷之后能做些什么更为重要。是仅仅让自己显得财大气粗、与硅谷接上了地气,还是借天时地利之便与包括斯坦福在内的大学以及硅谷众多企业相互合作,打通自己的移动互联网任督二脉?
爱立信的硅谷玩法就是后者,很值得所有“到硅谷去”的企业借鉴。
被“夹道欢迎”的爱立信
在加州圣何塞市的绿荫丛中,爱立信的三幢白色小楼就掩映其中。
在硅谷的三天里,有些企业的采访是事先安排好的,但去爱立信却是临时突然起意,因为半年前我在美国CES展会上采访了爱立信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卫翰思,他提到爱立信在美国有个体验者中心,欢迎我有机会去看看。
到了硅谷查看地图之际,想到帅老大卫翰思这句话,很想去拜访一下。结果卫翰思在瑞典,但我这不速之客却遇到几个月前刚从中国来美国工作的侯新利。老朋友在异国相见也有几分感慨,他说他来硅谷这一个多月一直处于一种激情当中。
“在这里每天都有新想法、新观点,启发非常大。比如,拉里·彼得森还就是我崇拜的人,可现在他居然要与爱立信合作了,我就是项目参与者之一,”侯新利的话里甚至透着几分不敢相信。
爱立信是2008年借收购Redback网络之际落户硅谷的。但与别的外来户不同的是,爱立信落户不久,就受到了“夹道欢迎”的礼遇,尤其是来自手机厂商的欢迎。
iPhone是美国运营商网上的重要终端,iPhone用户曾经一度让美国运营商“头疼”,尤其是3G视频下载,“20%的用户占据了80%的流量,带来的收入的确是增加了,但不成比例”。我查了当年的数据,仅以率先推出iPhone的AT&T为例,2009年的前三个季度中,有590万台3G iPhone手机在网络中被使用,占去了AT&T公司总用户量的7.5%。而这些手机带来的下载和网络浏览量则成为AT&T网络的沉重负担。
据comScore的调查显示,用户使用iPhone手机下载游戏,视频及其它网络文件的比例是其它型号智能手机用户的2-4倍。而AT&T对这部分用户采用与其它型号手机用户一样的包月30美元收费模式,并没有对iPhone手机用户的下载行为和下载总量做出限制。
iPhone太受欢迎,苹果自然高兴,但用户在网上体验不好,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考虑,苹果也得想想办法。与此同时,运营商的抱怨也非常大。两者的需求导致爱立信这个硅谷的外来户而且又是AT&T最重要的通信网络系统设备商就成了智能手机终端、操作系统厂商的座上宾。
总体来说,爱立信与产业链领导者的合作就是通信“网与端”的结合,目标是让智能手机在运营商网络上能更高效地工作,其中包括如何在网络上设置更优化的参数、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设计、应用开发时如何加入“网络侧”的考虑。
除了与手机厂商的合作外,所有硅谷的“土著居民”都非常欢迎爱立信的到来。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设计、APP的实际使用体验都与网络有关。在爱立信消费者体验中心,一位爱立信研究室的小伙子给我演示了在网络侧实现的Instagram优化。
Instagram以照片为核心,最近又增加了微视频功能。用户上传大数据,看的也是大数据。如果你打开Instagram,看一张照片都要等半天,那用户早就不玩了。与4G网络结合之后,加上爱立信的优化建议,现在在美国看Instagram非常快。
从上面的案例中不难看出,爱立信在硅谷的重要使命就是:IP和宽带解决方案,研发侧重于移动宽带与互联网的融合。据侯新利介绍,爱立信的IP解决方案的总部就是在硅谷,而爱立信其它产品线的总部都是在瑞典。
在移动宽带与互联网的融合方面,一切要听爱立信硅谷的,这对爱立信来说,也是第一次。正因为这样的设置,爱立信与硅谷各界的合作非常迅速及时。例如,由于爱立信一到硅谷,就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当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首先提出SDN的概念,爱立信立刻看到SDN的潜力,不仅与产业界合作伙伴一起,发起成立Open Daylight推动SDN的产业化进程,还率先在今年巴塞罗那展示基于SDN的动态业务链。。传统的爱立信已经真正踩上了硅谷节奏。
被“夹道欢迎”是当初爱立信没有想到的,但正是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营造4G生态系统
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爱立信很早就感觉到了。虽然是电信设备制造领域的老大,身躯自然庞大些,但爱立信其实非常灵活。
早年从高通那里接过CDMA业务,试图进入CDMA市场,但当看到CDMA市场已经没有太多机会之后,爱立信转手卖掉CDMA部门,回到瑞典。当从市场竞争中发现北电的潜在价值,在北电寻求出售之际,一鼓作气拿下了北电,不仅增加了爱立信在北美的市场地位,还充实了自己的4G实力。
3G时代,爱立信在北美的市场份额一般,与北美的Moto、朗讯、北电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但爱立信以其对市场的把握和技术实力终于等来了4G的机会。
2010年,Verizon建设4G,经过近一年的多个城市的各种试验,北美最大的运营商Verizon的4G网络选择了爱立信。Verizon于2010年12月正式商用LTE网络,经过3年多的建设,已覆盖近500个城市和地区95%的美国人口,LTE用户迅速从零达到2100万,发展速度超过了3G网络发展初期的速度。
Verizon从当初一家CDMA运营商现在已经演进为4G LTE的领先运营商。在美国,我问了美国的朋友,在他们心目中,Verizon已经成了服务好、精品网络的代名词,当然收费也比较高。Verizon的特点就是最先采用4G技术,并与设备商战略对标,对LTE的发展难题各个击破。与此同时,Verizon大力联合产业链,打造具有丰富应用的生态系统。
在爱立信消费者体验中心,可以看到很多与运营商合作的网络优化项目。而且爱立信在硅谷的实验室也成为发展新一代4G应用的硅谷开发商的重要合作伙伴,正在打造一个4G的移动互联网生系系统。
今年是中国运营商加速推进LTE生态系统的关键一年,LTE生态系统涉及系统、终端、芯片和应用等多个领域,如何确保取得4G发展稳步进行,其实Verizon推动LTE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也能给产业界一些启示。
爱立信的转型
北美市场历来是设备制造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爱立信的北美争战其实也得来不易。3G时代曲折,但爱立信以灵活和从容的心态终于等到了4G的机会。这一点,从我上次采访卫翰思的过程中也能感觉到。
在CES上,我不客气地问卫翰思:“在中国以及全球市场上,华为对你们冲击很大,再加上电信行业的‘天花板’,爱立信未来的机遇还有多大?”
面对这样的直面竞争对手的问题,很多企业的老大会稍显紧张,甚至有些老大不愿意让记者提到这类敏感话题。但卫翰思与别人不同,他笑了,反而还有一种轻松的感觉,他说:“你说得对,我们要遇到华为的挑战,而且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你问了才是对的。不过,我们真的不在意。”然后,他拿出纸和笔,在纸上画爱立信的战略架构,简洁而清晰。
对于电信业天花板这个话题,他认为不会有“天花板”。“你可以看一下我们的报告:到2018年了,全球会有90亿的移动用户;届时会有55亿的宽带用户,三倍于现在的人数。智能手机用户将从现在的10亿左右增长到33亿。数据流量到2018年将增长12倍。所以,我不认为有什么天花板的限制。
卫翰思认为,未来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增长来源于业务转型,从以前的只有语音、短信通讯到大数据、大流量等各种服务业务的需求。当下的爱立信,除紧守传统电信设备市场外,正向新兴的在线音乐、有线电视、车联网等领域延展着。
今年4月,爱立信收购了微软Mediaroom业务和电视解决方案部门。Mediaroom有全球部署最多的IPTV平台,占据大约25%的全球市场份额,目前共有60家运营商为1300万家庭用户提供Mediaroom电视服务,全球机顶盒安装数接近2400万。收购之后,爱立信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最具实力的IPTV中间件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走向有线电视,提供以电视以核心的多屏服务和视频体验,在争夺移动互联网客厅争夺战中,爱立信如果转型顺利,的确如卫翰思所说:不会有天花板。
目前,爱立信在硅谷的规模越来越大。来自微软Mediaroom部门的500多人目前还坐在加州山景城原来的办公楼,侯新利说:“以爱立信在圣荷塞三幢办公楼,位置肯定不够坐,急需扩张。”
最后发一张我与卫翰思的合影。这是在美国CES展会采访之后拍的。
瑞典人卫翰思很绅士很帅,虽然已经40多了,但他有一张娃娃脸,再加上经常露出亲切而礼貌的微笑,就显得非常可爱非常萌。
优雅再加上萌,这是杀手啊!更何况他的言语之间还透着行业老大才有的从容,气质更加无敌。
对了,采访中提到去年的巴塞罗那展会,他还记得我那时采访过他。咳咳,能记住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这分明是领袖人物才有的素质。
还有上图这照片其实是拍了两次。第一次拍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没照好。卫翰思这时已经结束了采访,也完成了拍照,但他还没有离开,就在展台周围与人聊天。
我看照片没拍好,就望向他,想再拍一次,但没等我开口,他注意到了,就回望我,问道:“还有事吗?”我提了要求,这个帅老大然后又跟我照了一次。
这是我的微信公众账号。关注我的公众账号两个方法:一是扫描此图,二是在微信“添加朋友”中->搜索账号【yinghuanlee】->关注!